社科网首页
|
论坛
|
人文社区
|
客户端
|
官方微博
|
报刊投稿
|
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设为首页
english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研究专栏
|
图书评介
|
会议综述
|
世界社会主义丛书
|
联系我们
海外中国研究
当代资本主义
国外社会主义运动及共产党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
首 页
返回首页
第五章外围国际收支的调整
作者: 〔埃及〕阿明(Amin,S)著;杨明柱,杨光,李宝源译 2010-04-14 09:57:00 来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引 言
本章首先将从外部对有关国际收支“自发”调整的理论进行批判——在这之前先简要地回顾一下构成这一收支的要素——然后,试着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外围的结构调整要适应中心积累需要的方面作出深入的分析,以回答真正的问题。同时,力求对欠发达国家对外关系史的各种看法进行比较。
一国际收支的构成
毫无疑问,它应该包含某些因素在内。这些因素构成了纯贸易性质日常活动的货币对应物:货物的进出口,贸易服务的支付(运输费和保险费)。还应把旅游者的开支,移民的汇款以及其他性质相同的资金运动包括在内。
二国际收支“自发”调整机制理论
(一)价格效应经典理论
1.对价格效应理论的批判——价格的弹性
对价格弹性的不同的综合效应进行分析在当前已变得很普通了。在J鲁滨逊著作中提出的公式中包含四个弹性:国内的出口供给弹性,国外的进口供给弹性,国内的进口需求弹性,国外的出口需求弹性。
2.进口价格对国内产品价格的影响
如果经济已完全被纳入国际市场,那么进口价格的变动就会引起国内所有价格,包括出口价格的变动。
(二)汇率效应理论
一方面,根据价格弹性的理论,汇率的变化可以产生“正常”和“反常”的效应。另一方面,进口价格也可以对国内价格以及出口价格产生影响。
(三)收入效应理论
1.俄林的新理论
在魏克赛尔和俄林的著作中,收入效应机制的形成十分简单。众所周知,国际收支逆差是以购买力向国外转移来调节的。这新的购买力可以使受益的经济进口更多的商品。此外,购买力的转移迫使受损的经济压缩其需求,特别是它的进口需求。
俄林的理论与旧的理论相比有巨大的优势,那就是不管交换条件发生什么变化,它都可以解释收支重新得到恢复的原因。
2.凯恩斯后的经济学家的新理论
如果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表达,这一理论的机制就是:国际收支顺差如同独立的投资一样,它通过倍数机制的作用,决定着国民收入更大的增加。由于它有进口倾向,所以能够对国际收入进行调整。相反,国际收支逆差决定着总收入的减少,从而会压缩进口,这就有助于使收支恢复平衡。
(四)“自然平衡汇率”的条件和意义
1.可兑换货币的平衡平价汇率
所谓平衡汇率指的是这样一种汇率,它可以使收支达到平衡,又不需要对进口和资本的长期“自然”运动进行限制。
但人们都有一个印象,似乎在整个19世纪都存在平衡汇率。当然,在上个世纪,从某种角度来看,“平价”汇率就是两种可兑换成黄金的货币之间的“正常”汇率。
2.假设货币不可兑换,“正常”汇率就会消失
在可兑换的情况下,是黄金生产的实际成本限制了货币价值的变化。平价汇率就是正常汇率。如果放弃可兑换性,中央银行不再不限量地、以固定价格收购和出售黄金,这时,黄金价格本身就会随着总的价格上升而运动。因此,人们就看不到机制之间的紧密结合,它们似乎完全可能发生逆转。同样,再也没有价格和汇率的正常水平了。
3.平衡汇率和充分就业
在确立平衡汇率定义的时候,硬性规定了一个附带条件:必须保证充分就业。
4.平衡汇率——中心对外围的统治汇率
事实上,这样的汇率完全可能,甚至可以肯定成为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关系中的“统治”汇率。
三满足中心积累需要的世界资本主义
体系的外围的结构调整
(一)国际结构调整理论
欠发达国家的经济不是前资本主义经济,也不是两种自主体系并存的一个是“资本主义”另一个不是资本主义的“二元经济”。它们是外围资本主义经济,也就是说,它们的特点是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统治。
涉及我们更关心的中心和外围的关系,从根本上来看,调整是不平等的,调整是通过使欠发达国家国际收支形成长期逆差倾向而实现的。此外,这个倾向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欠发达国家国际支付长期出现愈来愈多的困难。
这一深刻的倾向恰恰反映了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出口只是对欠发达国家更为“必要”(一种固有的出口倾向),这种力量还为出口流通创造方便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活力和反映在工业生产中的这种活力的日益增强的绝对优势,使这些国家的出口始终领先于欠发达国家的出口。
诚然,通过调整欠发达国家的结构,使之适应于发达国家的需要,长期的不平衡不断有所克服。实行结构调整依赖于价格结构的调整,这种调整使得对中心有利的出口生产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最赚钱的。在生计经济中,货币流通的普及使得当地生产根据资本主义的经济效益重新调整了方向。生产方向的调整使出口活动进一步得到发展。当外国资本出现的时候,它也根据短期效益确定方向,将生产引向与国外市场有联系的部门。
但是,这样的国际专业化只有通过长期斗争,克服日益增大的障碍才能开辟自己的道路。
伴随国际专业化严格组织而来的货币和银行一体化,为当地储蓄的流失以及转移至中心创造了方便条件。
(二)普雷维什的论点
普雷维什用来解释欠发达国家长期逆差(黄金流失倾向)的论点同他这样的看法有关:在20世纪的中心——美国——出现了进口倾向减弱的运动。
普雷维什认为,到了20世纪,因为美国的进口倾向不断减弱,而英国的进口倾向始终保持稳定。为了使现象保持对称,中心波动与外围波动之比应与中心进口倾向下降成比例。但情况不是这样。其结果是,萧条时期黄金从欠发达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的数量超过了繁荣时期发达国家流向欠发达国家的数量。
(三)金德尔伯格的分析
金德尔伯格不是从欠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关系问题,而是从“美元饥饿症”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和美国的关系问题上着手进行分析的。
无论是普雷维什还是金德尔伯格的分析,都不能代替关于外围的结构调整必须服从中心积累需要的理论。
四外围资本主义国家国际收支的简史
(一)储存与国际收支
实际上,国际货币运动不是自动地取决于国际收支的,而后者由实际力量所决定。这个运动不仅是被动的,它有时也是主动的。因为“国际货币”不仅仅是国际间的货币而已,它也是储存手段(黄金或外汇),国内货币和商品(工业黄金)的担保。储存和国内货币需要是由实际力量而不是由收支状况决定的。被储存的国际货币从私人手中转移到银行体系中去,或实行反方向转移,这就使中央银行的储存运动不是由前面所分析的、起关键作用的收支,而是由其他力量来决定。
究竟是哪些力量决定国际黄金运动呢?一方面是实际收支,另一方面是满足国内货币流通和储存对黄金的需要。
(二)外围外汇的减少和贬值周期
大概从什么时候起外围的国际收支变成长期逆差的呢?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形势逆转似乎发生在不同时期,而这也要根据各国不同情况来确定。
在危机前夕的1929~1937年,各国货币的含金价值已普遍降低。然而,欠发达国家货币含金价值的降低程度大大超过发达国家。
(三)历史的教训:从外汇本位制到“货币独立”的幻想
1.外汇本位制的历史作用
开始时,前资本主义国家掌握着适合其需要的货币储备。它们与世界市场一体化的程度体现在国际交换关系的不断发展,首先是贸易关系,然后是金融关系。
采用外汇本位制,降低欠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采用占统治地位并能促进结构调整的汇率就可以使体制恢复平衡。用这种方式来调整国际收支对本国资本的形成有多大的危害不言自明。
2.选择另一条出路:货币独立
欠发达国家货币储备的最初流失对于一个独立国家来说是一件十分伤脑筋的事情。国家入不敷出,日益困难。为此,拉丁美洲国家借助于不可兑换的纸币。
对于这些货币独立的国家来说,最终只有两个解决办法:要么保留国际交换自由的“好处”,从而牺牲货币平衡;要么放弃与外国交往的自由,保住货币平衡,但必须以削弱对外交换关系的增长为代价。
结 论 综 述
第一,所谓能保持国际收支自行平衡的机制,其性质属于“市场规律”的说法,是空洞的陈词或错误的理论。
第二,但是,平衡倾向反映一种结构调整机制。这恰恰是流行经济理论所回避的关键问题。
第三,外围国际收支的历史反映了两个迅速交替的阶段:第一个阶段的特点是收支顺差,它正好发生在殖民开发阶段,欠发达经济的诞生阶段以及欠发达国家的发展阶段。接着就是长期逆差倾向阶段,它发生在资本主义体制的危机时期,建立在国外需求基础上的增长受“阻塞”时期。
京ICP证 号 服务电话: 010-85196267 ;010-85195027 Email:sszx@cass.org.cn
合作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必核实,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