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周期和行情的理论
(一)周期的“纯理论”:货币幻想 卢弗塔拉称凯恩斯的分析是转移性的。在“总理论”中,投资量通过倍数决定国民收入水平。投资量本身取决于两个独立的变量:利率和资本的边际效益。其结果是,建立在国民收入水平上的平衡——在这个水平上,储蓄和投资是一致的——是稳定的平衡。
克莱恩把凯恩斯的“总理论”分析画成一系列相应的图表,其中最典型的显然是下面这一张图4-1:
图4-1凯恩斯的“总理论”分析图
的确,“总理论”包含着周期理论的轮廓。但是,凯恩斯的这一分析没有从根本上发展周期理论,因为资本边际效用的突然下降仍然得不到解释。
于是,凯恩斯转而求助于人类心理学。
(二)“成熟”理论和当代垄断资本主义剩余理论 在一个世纪中,周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要形式。增长机制本身,储蓄积累过程本身——有时这种积累与投资能力相比太充分了——要求投资与储蓄之间存在周期性的不平衡。周期性发展的结果本身就形成了增长。没有两种不同性质的现象——周期和长期倾向——之间的重叠。建立一个“纯”的周期模型。运动的出发点——固定资本的仓促投资——离开了技术进步是无法确定的。
显然,实际情况就是这样的。
但是,就在“成熟”的理论预言“资本主义末日”、“长期萧条”的时候,西方资本主义的增长速度更加快了,而且增长的周期性态势消失了。
只有不断更新的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才能解释这一变化。我们已经谈到了巴兰和斯威齐是如何用新的观点来分析“剩余增长规律”以及吸收这一剩余的形式的。此外,垄断资本主义的理论也说明了周期消失的原因。实际上,周期的产生就是因为资本主义已无力对投资进行“计划”。可是,在一定意义上,在一定范围内,垄断资本主义依靠国家的积极帮助可以进行计划。一旦资本主义逃脱了因加速而产生的不受控制的影响,就不再有周期,而只有一种连续不断的、受监视的行情了。国家和垄断的行动(前者为后者服务)缓解了波动。
二世界体系中外围国家的行情:
“独立”或“传导”的行情
(一)周期和欠发达国家行情的一般性理论 周期和行情的一般性理论导致这样的结论:由于储蓄高于投资的长期倾向本身就比较突出,所以波动才更加激烈。在年轻的发展中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中,周期的摇摆并不深刻。在经济成熟的国家中,摇摆就会逐渐深刻起来。
但是,事实上,在欠发达国家中,周期性摇摆的趋势比在发达国家还要深刻。
(二)传导行情的理论
1.哈勃勒以及通过收支平衡实现的周期货币传导 哈勃勒根据对现有的不同对手的货币体制的区分,提出三个主张。
第一,如果发生联系的A国和B国都实行金本位制,那么从一国至另一国的波动传导则完全是对称的。
第二,反之,如果B国采纳了外汇本位制,那么周期不再由被统治国扩大到统治国,而是由后者扩展至前者。
第三,如果两个国家都了解受独立引导的货币的用途,周期性波动就不会在它们中间发生传导。
2.后凯恩斯主义者和外贸的倍数 尽管这种机械的观点一般地讲已经被人们舍弃,但是,把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周期看作是一种独特的、真正的周期性现象(即使这种现象的根源在国外),看作是由收支情况传导的外部现象的倾向始终是存在的。
然而,外贸倍数论对欠发达国家是无效的。
此外,行情的状况对于贸易收支没有一个固定的效果。
3.欠发达国家自身不存在周期,也不存在由外部传导进来的周期 对于所有传导周期理论的最普遍的批评是:它们忽视了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之间在结构性质上的根本区别。
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变动与真正的周期相去甚远。
所以,周期完全不是通过对外收支来传导的。
三行情是世界现象:体系的中心和外围的各自作用
(一)世界行情的简单回顾 对中心和外围在周期发展过程中,或者更一般地说,在行情变化过程中的作用的分析,应该从观察入手,即观察外贸和其他国际收支因素是如何回答行情波动的。尽管有关欠发达国家这方面的资料难以收集和介绍,我们力求对国际行情作一个历史的回顾,重点是中心和外围的关系。
(二)走向周期和世界行情理论 历史经验使我们得出下列七个结论:
(1)不论是发达还是欠发达国家,贸易收入行为都没有明显的规律可循。
(2)发达国家贸易下降主要是因为它的进出口减少了。而欠发达国家的贸易下降主要是因为出口价格下跌。
(3)产生国际收支无可置疑的周期运动的原因主要是资本运动而不是贸易收支运动。
(4)1914年以后,在发达和欠发达国家中国民收入的波动突然加剧了。进出口以及价格的波动也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波动失去了有规则的周期性,取而代之的是变动的行情,其运动幅度是有局限性的。
(5)欠发达国家工业生产的波动取决于这一产品的市场和该国家对外贸的依赖程度。
(6)欠发达国家农业收入的波动取决于上述同样的因素。
(7)欠发达国家实际总收入的波动往往小于发达国家的实际总收入波动。
从上述结论中,我们得出下列四个论点:
(1)周期不是通过货币量波动的途径“传导”的。
(2)周期也不是因为倍数作用而通过贸易收支“传导”的。
(3)其实,周期就是依靠出口的农业劳动者收入运动的周期性现象,这个现象的表现形式是出口产品交换条件的周期性恶化。
(4)在国际周期中,欠发达国家对于复苏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们在前资本主义环境的解说中为发达国家的出口提供了补充市场。
根据这些论点,可以创立一个国际行情理论。按照这一理论,外围在积累机制中发挥着特殊作用。
(三)复苏机制中外围的作用 在国际复苏机制中,外围的作用不容忽视。因为,不论多么严重,萧条总是表面现象,它在欠发达国家中比在中心资本主义国家中能够更加迅速地结束。
复苏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国内市场的进一步拓展,而这一点必须依助于普及资本更为密集的新技术。然而,每次在中心发生了萧条后,人们总能看到在外围开辟了新的市场。所以,海外国家在国际复苏机制中起着积极作用。
(四)在周期发展中外围的职能是根据中心的需要进行“结构调整” 欠发达国家不仅在国际复苏机制中对国际周期发挥积极作用,而且在整个繁荣的积累过程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把问题更深入一步:要抓住欠发达国家的结构如何适应于发达国家生产发展需要的机制。在繁荣阶段,那些有生产过剩倾向的产品首先在外围国家中寻找,而且找到了市场。相反,在那个阶段,发达国家对比较缺乏的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这就使欠发达国家的结构得以调整,从而适应先进国家的经济需要。在繁荣时期,欠发达国家对一部分产品实行专业化生产,但这些产品在发达国家有供不应求的倾向。欠发达国家专门从事基础产品的生产以装备发达国家,主要是农业原料和矿产品。
结 论 综 述 第一,行情波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之间内部矛盾的表现形式。
第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这一矛盾的历史规律是:矛盾日趋严重,这一点正为极其深刻的1930年的危机所证明。
第三,流行的经济理论认为,欠发达国家就相当于处在发展前期的发达国家。这种理论无法解释外围固有的行情现象。
第四,然而,外围可以在世界规模的周期运行或行情的波动中占有重要地位。